鹵蟲卵去殼和孵化的簡單工藝

鹵蟲卵

鹵蟲幼體,在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業(yè)上被廣泛用來飼養(yǎng)魚類和甲殼類的幼苗(Sorgeloos?et?al.?1983)。通常從生產(chǎn)商處得到卵,經(jīng)孵化,來生產(chǎn)鹵蟲無節(jié)幼體(Vanhaecke和Sorgeloos,1983)。卵為一個休眠胚胎,包被在一堅硬的脂蛋白殼或卵殼中(Morris和Afzelius,1967;Anderson?et?al.,1970)。通常孵化鹵蟲的方法是卵在鹽水中經(jīng)24-48h孵化,然后將無節(jié)幼體從未孵化的卵和介殼中分離出,孵化工藝比較簡單,而無節(jié)幼體的分離則費時而且效率較低。但分離步驟是必須的,因為未孵化的鹵蟲卵以及它的介殼不能被消化,并且可阻塞小魚的腸管而致死亡(Sorgeloos和Persoone,1975)。

孵化鹵蟲的更為有效的方法是在孵化和孵出前用次氯酸溶液(漂白劑提供OCI)使卵去殼(Sorgeloos?et?al,1977)。次氯酸化學去殼法對未孵化胚胎的活力無影響(Morirs和Afgelius,1967)。因而可省去無節(jié)幼體的分離過程。因為100%的去殼卵(孵化和未孵化的)都能被攝食。實際上,去殼后孵化率增加了(12個家系的鹵蟲平均增加26.8%,Sorgel00s et?al,1983)。這是因為無節(jié)幼體不需破碎卵殼,去殼還有在孵化前消毒和防止帶入外源病源有機體(Gilmour?et?al.,1975;Wheeler?et?al.,1979)或污染(Johns?et?al.,1980)的好處。這些病源有機體可能粘附在卵的外層。盡管有這么多明顯的好處,但通常養(yǎng)殖者并不采用此方法,由于他們對此工藝不熟悉或認為太復(fù)雜不實用。

這里介紹一種簡單的改進了的Sorgefoos?et?al.(1977)鹵蟲卵去殼和孵化工藝,該工藝已成功地在我們的研究中應(yīng)用多年(如Busack,1983;Campton和Gall,1988)。它是用大鹽湖和圣福蘭西斯克灣的鹵蟲卵加以完善的。

一般用3-5g鹵蟲卵在1升海水(28gNaCl/L)中孵化24-48h后供以養(yǎng)殖,從數(shù)量和工藝來說,可推廣到大規(guī)模養(yǎng)殖。

首先將3-5g大鹽湖卵在150mL自來水中水化1小時。水化在低氣流條件下在15cm塑料漏斗中進行,漏斗出口塞上橡皮塞,塞上鉆一小孔,將氣流管道系統(tǒng)和氣石插入橡皮塞孔內(nèi)。水化期間每隔幾分鐘將漏斗邊緣的卵刮去并用一橡皮刮勺徹底混合。

卵水化后,向漏斗加3mL?N?NaOH和150mL?5.25%次氯酸鹽(如加州奧克蘭的Clorox公司的Clorox漂白液),最后形成接近2.6%的次氯酸鹽和0.01N NaOH的溶液(PH≥10;Bruzgemon?et?al.,1980)。加入漂白劑后,立即記錄時間,并調(diào)節(jié)通過漏斗的氣流防止起泡,去殼在低氣流不斷攪拌條件下進行3.5-4分鐘,或直到卵完全去殼。去殼后卵由暗褐色變成灰色再到橙色,并失去浮性,當卵完全變成橙色并失去浮性時,去殼即完成,迅速將卵從漏斗沖刷到一上好的網(wǎng)眼濾器中(100-150μm),用流量恒定的自來水漂洗1-2分鐘,直到嗅不到氯氣味,然后把卵沖刷入孵化器中。孵化器容積為1升,含NaCI?28g,預(yù)先用0.5L自來水將鹽在孵化器中溶解,而后加水到IL,去殼卵在24-28℃從孵化器底部供以低氣流條件下,經(jīng)24-28小時可孵出,出殼卵的孵化,用2L聚醋缸(45℃變形),用一個5mm塑料通風管通過聚醋缸蓋上的孔,伸到最底部。

當剛孵出的無節(jié)幼體開始攝食時,將孵化器中的內(nèi)含物倒入一個細網(wǎng)目的過濾器,用自來水反復(fù)沖洗,然而將無節(jié)幼體和未孵化卵收集到一個容器中,即可用作餌料。

圣弗蘭西斯科灣卵的去殼和大鹽湖的卵相似,但(a)卵水化1.5-2h,(b)用10ml?2N?NaOH,(c)去殼一般持續(xù)6-8分鐘。圣弗蘭西斯科灣的卵比大鹽湖的卵抗去殼力強。

據(jù)Bruggeman?et?al(1980)試驗,氯化物殘余主要吸附在去殼卵上,即使充分洗滌后,其殘余量仍為0.2mg/g卵。在0.1N?HCI或醋酸中浸泡兩次,可使氯化物殘余失活(Sorgeloos?et?al,1983)。但我們認為酸化是不必要的;我們未用酸處理去殼卵,但結(jié)果都很好。然而去殼后我們馬上進行培養(yǎng),所以卵在作餌料前,必定已在鹽水溶液中漂洗了24-28h。去殼卵也可直接用作餌料或脫水貯存后再用(Sorgeloos et?al?1983),但這時氯化物殘余的失活可能是必要的。

大概是Nakanishi?et?al.(1962)首先提出去殼辦法。Morris和Afzelius(1967)使其進一步完善精練,且引起了水產(chǎn)學家Sorgeloos?et?al.的注意(1977)。隨后Sorgeloos和他的合作者詳細地研究了去殼反應(yīng)(如Bruggeman?et?al?1980),并不厭其煩地詳細論述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孵化率(每克卵生產(chǎn)無節(jié)幼體總量)工藝和處理卵的效能,但一般認為這些復(fù)雜的工藝對絕大多數(shù)實用者來說是不必要的。

 

Related Posts

哥廷根大學研究小組調(diào)查昆蟲和微藻飼料對肉品質(zhì)的影響

  哥廷根大學研究小組調(diào)查昆蟲和微藻飼料對肉品質(zhì)的影響   盡管素食和素食飲食在西方國家變得越來越流行,但在全球范圍內(nèi),人們對動物產(chǎn)品用于人類營養(yǎng)的需求仍在增長。改變飲食需要大量蛋白質(zhì)作為動物生產(chǎn)的投入。未來的蛋白質(zhì)飼料將需要獨立于耕地,以避免進一步的土地用途變化,例如毀林。為了滿足人類和動物對蛋白質(zhì)的需求,在德國以及全球范圍內(nèi),昆蟲和微藻的種植都是新興的領(lǐng)域。因此,哥廷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 […]…

什么是微藻?微藻有什么用?

微藻通常指含有葉綠素a并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的總稱,其個體微小,一般要在顯微鏡下才能辨別其形態(tài)。 微藻分布廣泛,陸地湖泊、海洋等水域均有分布。 全球藻類估計有1百萬種,而目前已知的微藻種類只有4萬多種。…

Write a comment